在國家大力實施“雙碳”目標的背景下,惠安縣積極探索化工園區綠色發展模式,從能耗控制機制、服務保障機制、安全監管機制入手,推進化工園區綠色化、生態化、低碳化建設,著力打造化工園區綠色發展的惠安樣板。泉惠石化工業園區成功入選全國“綠色化工園區名錄”,成為全省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入選單位。
完善能耗控制機制 構筑綠色發展格局
招商引資選“綠”。發揮園區對化工產業鏈一體化集約發展的作用,以隔墻工廠招商吸引高關聯綠色配套項目集聚,先后引進中侖塑業、邦麗達新材料、林德空分等26個中下游及配套項目,推動實現資源效率和經營效益最大化。其中,石大勝華項目每年可回收18萬噸二氧化碳用于生產,相當于回收7.56萬噸標準煤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。示范引領增“綠”。積極推進綠色工廠體系建設,引導園區企業開展節能技改、清潔能源改造,通過打造行業能效標桿企業、循環經濟示范企業,帶動園區綠色化轉型升級。中化泉州石化公司獲評“原油加工行業能效領跑者標桿企業”,中侖塑業公司獲評“國家第四批綠色工廠”,洋嶼土壤公司獲評“福建省循環經濟示范企業”??萍紕撔略?ldquo;綠”。推動與清華大學、北京化工大學等高校合作,大力開展高效節能、安全環保、資源循環利用等關鍵領域科技創新,突破一批高端化、差異化新技術,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。目前,園區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、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、企業技術中心3個和重點實驗室1個。
完善服務保障機制 優化綠色發展配套
強化產業功能布局。制定園區綠色發展規劃,劃分煉化一體化項目區、合成材料加工區、石化深加工區、物流倉儲區、管理服務區、公用工程設施等6個功能區,對規劃建設、項目準入、環境保護等作出明確規定,不斷優化產業生態,實現集約高效、綠色循環發展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。加快園區公用配套設施建設,搭建串聯各企業的水電氣熱公用工程網12.05公里,建立污水處理廠、一般固廢填埋場、工業廢物綜合處置中心、深海排放管等設施,實現水電氣熱的集中供應和廢氣、廢水、固廢、危廢等污染物集中處置。強化應急處置能力。以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泉州基地建設為契機,投入3000萬元搭建集信息采集、綜合值守、應急管理、指揮決策等為一體的應急救援指揮平臺,配備氣體檢測儀、水質采樣器、化學防護服以及偵檢類器材等29種應急物資,打造集安全環保、抗洪救災、海事救援為一體的綜合應急救援體系。同時,每年開展綜合應急救援演練2次,提升應急救援實戰化水平。
完善安全監管機制 夯實綠色發展基石
嚴格生產監管。制定安全控制區專項規劃,確定園區規劃范圍和外部安全防護距離、環境風險防范區,保障園區外部安全防護距離內不涉及敏感目標(搬遷人口)。購買“第三方”專家技術服務,每月1次開展安全環保隱患排查治理,建立企業自查、專家問診檢查、聯合執法檢查“三位一體”執法檢查體系。制定《安全生產舉報獎勵規定》,鼓勵園區全體職工主動參與安全生產工作,對事故隱患和違法行為舉報獎勵300~1000元。嚴格污染監管。針對廢氣監管問題,建立3個大氣環境自動監測站,構建“預警監測網”。針對污水監管問題,建立企業出水在線監控平臺,實時監控外排水質,企業污水經預處理達到接管要求后進入園區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置,通過16公里長的尾水排海管對處理達標污水深海排放;同時,委托國家海洋局廈門海洋環境監測站對園區周邊水域、臨近海域以及尾水排放口海域水質進行跟蹤監測。嚴格車輛監管。實施?;奋囕v可視化軌跡跟蹤管理,上線投用?;奋囕v“66快車”預約排隊系統、物流車輛運輸管理系統,入園車輛通過電子車牌識別進入園區并停放在專用停放點,有效防范化解物流車輛高度聚集引起的安全隱患,實現?;奋囕v精細化管理。